从2017年相继爆发的无人店、区块链、语音识别、刷脸支付等一系列智能应用,到2018年伊始不断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从国家、市场、行业到企业都以敏锐的嗅觉捕捉人工智能的下一波热潮和趋势。
人工智能不止是概念和炒作,更多则需商业落地和应用服务的开发,贴合日常社会、民众所需的项目才是未来增长的价值点,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脱颖而出成为香饽饽。资本市场的看好掀起了一轮轮巨额融资和独角兽的诞生,让我们对“无人”社会的一切充满期待。
然而,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并非绝对等同,现阶段大多数还停留在自动驾驶阶段。所谓自动驾驶,其驾驶主体、决定汽车走向的核心仍旧是“人”,虽然具备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让汽车耳聪目明地感知周围环境、人流、车流和道路标志,但仍需要“人”在车内监督,一旦发生故障立刻接管,只有在线路固定或良好环境因素下才能完全交给汽车自主决策。
如要实现真正的“无人”,也就是完全交给系统本身决定汽车走向,还需要更灵敏的感知系统,更高性能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更深度的数据融合,此外针对无人驾驶上路后出现事故的责任归属问题也有待制度解决。出现事故后的处理和选择还或将面临道德伦理问题,这些虽非技术范畴,但反而决定了无人驾驶的社会接受和普及推广能否顺利。
近日来深圳智能驾驶公交的封闭路段测试、戴姆勒与博世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测试、广汽与小马智行布局无人驾驶示范运营、中德合作首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落户龙泉,一系列的布局和研发都让无人驾驶的前景更为光明。
在技术不断增进之后,完善法律法规环境和制度开始变得重要起来。虽然北京、广州等地开始起草法规赋予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合法地位,支持相应测试的展开,但对无人驾驶上路的要求和门槛尚未制定,于是,上周五,2月2日,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市公安交管局、市经济信息委发布了《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能力评估内容与方法(试行)》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封闭测试场地技术要求(试行)》两份文件,对自动驾驶车辆提出了较为全面而合理的要求。
虽然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还有段距离,但自动驾驶的测试标准出台会加快技术研发和行业规范,让真正无人驾驶专业企业和厂商最终受益。
根据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的指导文件,自动驾驶汽车到公共道路上测试需要先通过一系列测试,满分为100分,测试成绩至少要满80分才能上路。
测试内容大致与人类驾驶员考试的科目一到科目三的内容相同,包括认知与遵守交规能力测试、车辆操作和综合驾驶能力测试,在评估标准上只是更加严格,对操作完成的时间和熟练程度精确到秒和米级别,稍有走神或失误就会扣分。
主要针对的是驾驶员容易发生的错误驾驶行为,比如紧急停车、闪光灯使用、喇叭使用不正确、不按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驾驶都将被扣分,即使是人类驾驶员亲自应考,也需要及其熟练才能过关。因而,也有评论认为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难达到标准,想让车辆自身拿到驾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最近一两年人工智能的布局,社会节奏以及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无论是智能音响的出现,扩大了语音的市场,还是区块链、新零售、AR、VR等各种新技术的不断产生,都为未来埋下了伏笔。至于未来何时照进现实,还需我们冷静地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