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网讯】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消息从2017年年底就逐渐从各种渠道传向市场。在之前国家高度重视“一张图”、“多规合一”背景下,摸清土地家底、推动数据共享成为基础工作。虽然此前已有两次相关调查并收集一定数据,但随着国家各级政府对数据库联动和数据共享程度的加深,对土地数据的内容丰富度、精度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呼之欲出。
就在上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简单说,就是在之前基础上“内容更广、精度更高、评价更深”,为国土行业的智能大脑提升“智商”。
内容更广:生态调查更细致
据了解,在内容方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将之前的8个一级类、38个二级类增加至12个一级类、55个二级类,在增加了土地调查细分类别的同时,重点加入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契合了智慧耕保的国土资源热门领域。
加上之前已有的国家下发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国家下发的变化图斑、各类专题数据、以往年度的变更数据和最新城镇地籍数据等,将会让数据维度和丰富度大幅提升。
在数据量和丰富度提升之下,云平台的存储和分析能力则成为实现此次调查的必要帮手,这也是各地纷纷搭建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根本原因。
土地调查的各项数据和丰富成果可借助共享云平台完成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数据变更、更新数据上报、成果输出、数据交换的基础服务,此外,通过省、市多级平台联动,还可管理多源数据,根据不同专题类型分析数据,完成可视化输出和分析。
虽然从2012年启动以来,已有46个城市被列为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城市,但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时空信息云平台需要不断和民生需求深度结合、“以人为本”,不断在落地推广中检验实际效果,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度掌握土地数据,权属、利用情况、变动情况等数据都是土地利用服务民生的关键,也是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迅速开展的动力。
精度更高:卫星、北斗充当“火眼金睛”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都是用优于一米分辨率的卫星数据进行调查。图斑的面积精度也提高很多,比如建设用地在之前的调查中要求400平米才上图,这次调查则更精确地要求在200平米甚至100平米的就要上图。
卫星作为收集数据的重要来源,也一直在不断添加“新成员”。就在本周,我国成功发射陆地勘查卫星三号,并且卫星已进入预定轨道。这将作为我国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测的有力帮手,将会收集更为精确的陆地资源信息,为摸清全国土地家底配备“火眼金睛”。
不仅是卫星,对于各地重点建设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北斗技术的新进展也拓展了该平台的服务场景和领域,在安全监测、预警、车联网、智慧农业、智慧林业、耕保、生态监测等领域发挥更大意义,综合运用北斗物联网智能感知、无线传输、数据挖掘等技术,提升土地精细化管理水平。
据了解,北斗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融合后,我国可建成高精度时空信息云服务平台,由此正式推出全球首个支持北斗的加速辅助定位系统,服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突破1亿,日服务达2亿次。
借助北斗和卫星的利器,土地调查的精度将会达到厘米级,对此方面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这次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精确到1米,利用航空遥感对居民区的调查可以精确到0.2米,精度提高,数据可用性也得到提高。这次要做什么工作?对农村来讲,首先要把土地利用情况摸清楚,权属、边界、面积、使用情况都能一目了然,今后每寸土地都可在数据库中定位查到,这样国家重大规划才能有理有据。
评价更深:多级联动是长远目标
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中指出,此次将会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其中互联共享、网格化管理成为亮点。在数据最大程度共享后,实时更新的数据结果可以形成不同专题数据和分析结果,形成土地调查数据库,让各级规划能在“一张图”上联动,实践“数据共享”的目标。
此次调查的时间节点是2019年12月31日,2020年汇总调查数据,形成土地调查数据库,一目了然掌握每寸土地情况。日前召开的2018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到了“以2035年为目标年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深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两个重点,这一切都是与此次调查契合相关的后续重点。
从最终目标来看,评价指标的重要一点就是各级政府互联共通的数据库,任何一地的局部变动都能与其他级数据库共享,土地管理工作真正智能化。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当前国土大数据愈加成为“水电气暖”一般的基础数据资源和重要支撑后,高效、智能、精准掌握国土“家底”,一目了然每寸土地的使用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制度机制不断完善之下,还需要打通数据连通大动脉,建造数据流通和共享的通道,最终将此次调查打造为智能、高效的新时代中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