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天堂
xp系统下载
您的位置:首页 > IT资讯 > IT资讯
2016-01-27 10:34:55
英国伦敦治霾:由雾都变为绿色花园城市
[文章导读]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第一个城市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两百年前的英国是地球上第一个使用大量化石燃料的城市,1800年,伦敦人烧了100万吨煤炭,相当于一人烧一吨。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第一个城市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两百年前的英国是地球上第一个使用大量化石燃料的城市,1800年,伦敦人烧了100万吨煤炭,相当于一人烧一吨。自1800年以来,英国的化石燃料消费激增。毫不夸张地说,英国之所以崛起成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制造、贸易、帝国列强,都是化石燃料烧出来的。当时有很多物质一度被认为是无害的,如石棉、铅、氯氟烃,现在则被认为是重污染物质。长期以来,煤炭燃烧产品也被认为是无害的。

1952 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 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当时在正在伦敦举办一场农牧业展览会上,参展的动物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 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不 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据统计,伦敦地区在烟雾期间共有4703人 死亡,与以往同期相比,多出3000至4000人。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伦敦大雾期间,平均每天排放1000吨烟雾颗粒、2000吨二氧化碳、140吨盐酸、12吨氟化物以及370吨二氧化硫,它们最终转化成800吨硫酸,也是造成污染最大的罪魁祸首。数据表明,死亡高峰与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浓雾高峰基本一致。如日全食般的黑暗,血的沉痛教训,震撼无数英国人的心。

危机也是转机!英国举国上下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雾霾全面“宣战”。英国官方祭出利器: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铁腕治霾绝不手软。

织密法网 依法治霾

1956年英国出台《清洁空气法》,学界公认这是全球首部空气污染治理法案。

新法催生了包括清洁空气委员会、环保局在内的监管机构,并首次规定大规模改造伦敦市民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强制迁往郊区。法律奖惩分明,炉灶改造的合理费用,地方政府补贴至少七成;而对违反条例的人员,则依情节处以10到100英镑罚款或最高3个月监禁。 1960年,伦敦二氧化硫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20.9%、43.6%,初见成效。

为进一步控制工厂排污,1956年英国政府制定《制碱等工厂法》。法律规定,所有工厂每年必须对有污染的生产工艺进行一次登记。同时规定登记条件,只有采用了可长期防止有害气体排放设施的工艺才有登记资格,登记后的工艺,生产过程中不得排放黑烟。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和工业企业过于集中,而给市区带来大气污染等问题,伦敦于上世纪60年代兴建3座卫星城。政府利用税收等经济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和市民外迁。数年间,新城企业由原来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总数也由原来的45万增至136万。

1968年英国颁布新《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含硫上限。这一阶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扩大了烟尘控制区范围。1976年,大伦敦地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0%。1975年伦敦雾霾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

1980年之后,伦敦大气治理的重点,从控制燃煤开始逐步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一系列法案相继出台,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

全民参与 人人有责

改善空气质量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支持,这一点或许才是伦敦治霾的成功秘诀。

英国公民社会自主性强,媒体、环保组织动员民众,全方位监督政府施政无死角。政府在治理雾霾上稍有疏失,反对党、环保组织、媒体往往群起而攻之,批评起来毫不留情。2012年7月,《星期日泰晤士报》引述环保组织“清洁伦敦空气”所作的调查报告,质疑伦敦市政府只在监测点附近大洒化学溶剂,借以美化空气污染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公民依据《信息自由法》,有权向官方环保部门直接索取相关数据,法律严格保障公民知情权,官方无法垄断也不能拒绝公开关键的环境信息。英国政府开设的“英国空气质量档案”网站、民间组织与伦敦国王学院环保组织合作开设的“伦敦空气质量网络”均发布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再高级的政府官员,也不敢指责民间监测组织“非法”“违规”“不科学”。英国是最早将空气治理信息向民众实时通报的国家,政府有义务向市民发布伦敦实时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和一周趋势图。

人人都是治理雾霾的践行者理念,深入人心。各大高校、环保组织与媒体多方联手,形成合力。伦敦国王学院、盖伊医院与圣托马斯医院联合组建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基金会主办“如何降低空气污染对个人影响”的研讨会,探讨每位伦敦市民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空气质量。

2003年起,伦敦市政府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2007年,伦敦公布《交通2025》方案,严格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计划在20年内减少9%的私家车流量,降低12%的废气排放。在严格的法令和有效的惩处措施下,每天进入塞车收费区域的车辆数目减少了6万辆,废气排放降低了12%。越来越多的人自觉选择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出行。

    12月18日,英国最后一家煤矿正式关闭。始于三百年前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煤矿业吹响熄灯号!靠煤起家的英国,彻底与煤炭产业告别。路透社指出:“过去10年,煤炭已经被视为最肮脏、污染最严重的化石燃料。淘汰煤炭作为能源来源成为气候活动家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士的首要目标。”英国政府宣布2025年将关闭所有燃煤电厂,彻底转入“后煤炭经济”。

“雾都伦敦已不复存在。”从1952到2015年,伦敦用70多年化身“绿色花园城市”,荣登吸引全球游客最多的城市之冠。